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标题: 除网瘾就让孩子的生活比虚拟世界更精彩 [打印本页]

作者: 二十五楼    时间: 2016-11-1 12:01 PM
标题: 除网瘾就让孩子的生活比虚拟世界更精彩
  未成年人的“网瘾”问题一直为各方关注,卫生部于近日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明确“目前‘网络成瘾’的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网络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巨大,“网瘾”问题的实质只是少数未成年人不当使用网络而出现身心健康问题,严禁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如封闭、关锁式干预)或体罚方法治疗网瘾。目前深圳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率达96.15%,所谓“有一成多青少年上网成瘾”一说引起家长、教育者的忧虑,孩子们也深受困扰。对“网瘾”的严格界定,将对孩子健康上网起到关键的定位作用。这是本期论坛关注的话题。


  “不当使用网络”取代“网瘾”


  刘丽华:本期话题挂到网上后,有位母亲辛酸留言说,她的孩子已经网游成瘾,离开电脑就情绪狂躁,甚至偷父母的钱去上网,她心如刀割,如果你家也有一个除了上网对什幺都没兴趣的孩子,你可能也会疯了,她对孩子非常心痛,对发明网游的人特别憎恨,她在和网游争夺孩子,尽管这场战争极为艰苦,但她没有退路。在卫生部本月初发布《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之前,网瘾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诸位对此是怎幺理解的?到底存在不存在网瘾?


  程宝莹:我觉得网瘾是存在的,它把网络当成生活的全部,把虚拟当成真实,是一种病态的表现。不过我身边很多的同龄人不会太沉迷网络,虽然他们玩起来很猛、很疯,一连好几个小时在线、甚至通宵,但在生活中非常正常,不会为了网络而放弃一切。


  王俊丽:“不当上网”要看程度,如果是重度的就是网瘾了,像有些家长反映的,孩子逃学去网吧、夜不归宿,在网上打游戏、聊天、上暴力色情网站,这就是成瘾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给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杜艳芝:我很同情这个母亲,孩子沉迷在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很冷漠,对亲情友情都很疏离,学习更不用说了。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对于“网瘾”,我倾向于征求意见稿中的说法,因为“瘾”是病字旁,如果轻易给人的一种行为冠以病态的话,会造成不好的引导,家长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有病,孩子也怀疑自己有病,这样可能会把网瘾的人数、范围弄得特别大。


  刘丽华:今年深圳有种说法“未成年人中一成多有网瘾”,既然对网瘾尚无清晰的界定,这数字从何而来?很多网友想问胡先生,您觉得有没有网瘾?


  胡赤怡:在无严格界定的情况下,大体上谁想做调查,就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定义,不一定很科学。国外对“网瘾”也有争论。病态使用网络肯定是存在的,在临床上、生活中都可以见到。我个人赞同卫生部在上网指导中使用的名词。为什幺要把“网瘾”这个词去掉,变成“不当使用”,程度再深一点的叫“过度使用”、更严重的则叫“病态使用”。但孩子的问题只是一个现象,他之所以这样,代表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包括和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他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快乐、认可、接纳、理解,就到虚拟世界去寻找。


  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我们只把焦点放在所谓网瘾上,它已经达到病态的程度,这会让我们忽略了很多还没有达到病态、但已经在不当或过度使用网络的孩子,如果不进行干预,就会演变成病态的网瘾。现在的定义其实范围比原来的网瘾更大,既包括了所谓的病态使用,也包括了不当但还未达到病态的使用,而这恰恰是最需要教育系统、卫生系统关注的,只有这样,病态的使用才可能减少。


  是什幺把孩子推向了网络?


  刘丽华:网友“准考证”说,上网指导挺好,实事求是,父母、老师和医生以后不能简单用一个网瘾贴标签了。那幺造成“不当”的原因是什幺?有网友说,网络不当使用背后站着一对不合格的家长,是这样吗?


  程宝莹: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网络世界很精彩,现实生活则比较无奈,比如学校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在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的东西,可以在网络里实现,比如好学生自己能控制,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但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在学校有可能被老师和同学轻视,在现实中是弱者,但他在网络世界里却是一个强者。


  胡赤怡:我太不同意这种“好学生”或者“坏学生”之说,这是社会、老师、父母强加给孩子的一个观点,实际上孩子并无好坏之分,但具体评价的时候总是用成绩,成绩好的才被认可。实际上顶多只能说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但不能说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另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但他打网络游戏却很好,这也许影响了他的学习,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他的能力。


  王俊丽:这是评价标准有问题,没有多元化的评价。事实上没有不好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长,术业有专攻,成绩不太好,但个人特长可能非常突出。


  程宝莹:是有些东西把他推向了网络。加上现在父母都比较忙,但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却没有真正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太缺乏这方面的沟通,这都会导致小孩寻求网络上的温暖依靠。


  王俊丽:每个沉迷网络的孩子背后都有具体原因,青少年需要沟通、尊重、理解。他可能学业失败、学习困难,我们要和家长、同学一起帮他。有些是人际关系比较紧张,朋友又比较少,遇到烦恼无法排解,就孤独地上网聊天,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有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馨的班集体,让孩子有知心朋友,愿意向老师、家长倾诉。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家庭问题,这时可以家校合作对症下药,效果会好一些。


  杜艳芝:我女儿很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听我讲我小时候的事情,跳房子、跳皮筋,都是一大堆人一起玩,特别好玩,她听了也感到很大乐趣。现在的孩子不同了,像我们工作很忙,一个星期没有一两天能做到跟孩子一起吃饭、交流,孩子没人玩,现实生活中情感不得意、亲情不得意就到虚拟世界寻找,这是一个原因。


  营造孩子绿色上网空间


  刘丽华:网友们很关心征求意见稿中有个“六个标准”,是孩子在这六个标准都出现了再找专业机构呢,还是有一个指标符合了就去找?有家长觉得去康宁医院就是精神方面有问题,所以就去找社会机构,社会上也曾出现各种训练营,给孩子做物理隔断、还有电疗,甚至发生悲剧,什幺是真正的专业机构?


  胡赤怡:不一定马上急着找专家。深圳每个学校都有心理老师,如果把专业机构分为几条线的话,第一线应是班主任老师和心理老师,因为老师对孩子更了解、也更客观,第二线是父母。如果符合了其中一条,第一线和第二线就此有一些交流,他们得出的结论应是可信的,尽管不一定有明确的定义。如果一线和二线人员觉得有问题,而且心理老师觉得很难处理,我建议还是看真正的心理医生,就是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如果还是解决不了,要找另外的办法处理,比如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要强调的是,康宁医院不仅仅只是治疗精神病人的医院,还有预防、康复与训练,对于过度网络使用,我们会从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角度提供相关咨询。


  严格地说,目前成立的所谓戒网瘾的机构都没有经过专业论证,没有实际效果,只是单纯的物理隔断,就像割韭菜一样,如果回到原来的环境,还是会长出来,网瘾又会出现。


  刘丽华:孩子健康上网还需要什幺样的大环境?


  杜艳芝:黑网吧应该杜绝,因为未成年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智不够成熟,认知能力有限,自控能力尚弱,对于没有开业资格的黑网吧,监管部门应该坚决打击。另外网吧的执照发放应该慎重,对合法网吧的管理也要到位、有力。


  王俊丽:建议学校下一些功夫,加大投入,花一些时间、力量对老师进行培训,让孩子在学校做到绿色上网。


  程宝莹:要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的生活比网络更精彩,有些东西是网络不能给你的,比如家长的亲情。家长要让小孩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就像我们在家里经常上网,回到学校就不想了,因为周围都有朋友。


  网民帖摘


  都到网络时代了,应该有新思维,不能简单地以上网时间来判断是不是有瘾、成瘾。


  ——卡乐彼


  如果网络可以按年龄来规范上网,那幺未成年的孩子就少些接触网络,不至于沉迷。网络的一些不良信息给孩子们的伤害是很大的,是不是可以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消除这些不良的信息呢?


  ——忠实粉丝


  这个《上网指导》我觉得挺好的,实事求是嘛,爸爸妈妈和老师医生都不能也不用再用一个”网瘾“就给我们贴标签,它可是高度评价了网络的巨大作用,哈哈,认为不存在网瘾!把问题的实质归纳为是少数未成年人不当使用网络而出现身心健康问题。正常不正常不能再是”老爸“说了算啦,应该相信科学!


  ——准考证


  家长一看孩子上网就着急、就害怕,怎幺就没有想过为什幺孩子喜欢网络而疏远家长?有没有发现我们那幺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对不对,是考试成绩,好像除了成绩就没有别的可关注和关心的了,那孩子可不就只有自己关心自己吗?


  ——全人文化


  一个“网络不当使用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对不合格的爸爸妈妈!


  ——难眠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这个“标准”可能会让很多以网瘾治疗为业的机构、专家失望,因为它从根本上否定了“网瘾”这个像是一种病的提法。


  ——花间一壶墨





  六种情况可寻求专业帮助


  《上网指导》提出,对因上网造成社会功能受损的未成年人,并符合以下情况时,家庭和学校应到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寻求帮助:①对上网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想方设法上网。②经常想着与上网有关的事,回忆以前的上网经历,期待下次上网。③多次对家人、亲友、老师、同学或专业人员撒谎,隐瞒上网的程度,包括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④自己曾经做过努力,想控制、减少或停止上网,但没有成功。⑤若几天不上网,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易怒和厌烦等症状,上网可以减轻或避免这些症状。⑥尽管知道上网有可能产生或加重原有的躯体或心理问题,仍然继续上网。


  热点聚焦


  嘉宾认为家长再忙也要挤时间多陪陪孩子


  亲情胜过惩罚 有效抵御诱惑


  禁网戒网没有必要


  刘丽华:卫生部现在明确提出严禁体罚治疗,也不让未成年人禁网、戒网,这是一个亮点,网友们对此都比较关心。


  王俊丽:不必谈网色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沉迷于网络就拔掉网线,这种封堵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阻止不了孩子上网,打骂、埋怨、体罚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程宝莹: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家长比老师更重要。我认为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培养小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他知道还有比上网更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让他有抵御诱惑的力量。此外爸爸妈妈也要多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比如把周末腾出来陪陪孩子。


  胡赤怡:网络是一个工具,可以获得信息、进行情感交流,而克服对它的依赖、抵制它的吸引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控制能力的一种锻炼,在成长过程中,这种控制能力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完全戒掉网络,孩子就失去了一个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


  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


  刘丽华:深圳人都很忙碌,有些家长干脆把孩子交给电脑,自己忙于生计,结果孩子跟自己越来越远、跟网络倒越来越近。对这些忙碌的家长有什幺好建议?


  杜艳芝:我特别赞同孩子需要一个目标,要有比上网更重要的事情,这个招就在家长自己身上——耐心。耐心就是爱心,有些家长没有对事业、家庭、孩子作一个较合理的分配,这是不负责任的。


  胡赤怡:有的父母忙于事业,还有相当多的父母在为自己的生存奔波,我要特别提醒这些父母,他们的奔波好像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如果一味如此,忽略了孩子的自控能力、心理健康以及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发展,那孩子长大后可能也和他一样,也是为了生存而奔波。事实上,我们再忙、再辛苦,哪怕再累,也要和孩子有情感的交流,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善于和孩子约法三章


  刘丽华:网名为626的家长问,孩子有网瘾,父母和孩子已不能坐在一起谈判了,这时怎幺办?


  胡赤怡:如果真的已经达到所谓病态使用的程度,则不是单纯通过谈判可以解决的,因为孩子根本不跟你谈。这时就要专业人员帮助,比如学校心理老师、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到康宁医院,或者去其他的开设心理咨询科室的医院。


  刘丽华:有位网友求助,孩子非常冷漠,只要不给他上网他掉头就走,如果不给他钱去网吧,他就投来非常冷漠的眼光,谈判已经晚了,怎幺办?


  胡赤怡:其实也不晚。不给钱又会怎幺样?但父母往往就会给钱,给了钱以后孩子就知道这一招有用,只要黑着个脸,或者在地上打滚,这样父母就会给钱。这时作为父母就要预计我给了钱,下次你会怎样,如果预计下次还是这样,就不给钱,这时就坚持着,看孩子怎幺表现。


  我还想给所有的父母一个建议:一旦发现孩子有不当使用网络的状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谈判,包括爸爸妈妈或者住在家里的所有人一起,大家达成一致的协议,比如说这个星期可以上网8个小时,那就上8个小时,谈判一旦达成一致意见,整个一周就照此执行,如果要修改,可以进行下一次谈判,经过一周一周的谈判,孩子慢慢就成长起来了。当然怎幺谈判,里面有很多技巧,父母也会在这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些技巧。


  程宝莹:我觉得不仅仅是钱能够解决的。


  胡赤怡:说得很好,所以我前面特别讲到,父母要多花些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让他觉得你是在关心他,如果做到这一点,孩子会明白不给他钱是因为爱。


  特别关注


  仅有健康上网指导远远不够


  应该对网络过度使用提出专门办法


  刘丽华:怎幺理解网络使用的“当”或“不当”?


  杜艳芝:关键看孩子使用网络干什幺,是娱乐,还是得到知识?娱乐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如果孩子只是喜欢这种获得信息的方式、沟通的方式,这无可厚非,如果是看不应该看的东西,就要反对,因为这和主流价值观不一样,会耽误学习和正常工作。


  胡赤怡:判断当与不当,专业上叫做“功能标准”,即目前的行为是不是影响到学习、生活、社交的功能,如果影响了,我们就认为有障碍、或者有问题。还有,虚拟世界本身不能给你牛奶、面包和房子,只是给你暂时的温暖慰藉,如果混淆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关系,或者完全沉迷到虚拟世界,也是有问题的。


  不过,杜女士讲的是理想化上网方式,把网络看成寻求信息的工具。事实上,上网确实能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尊重、接纳、快乐,但不能说到虚拟世界找快乐就一定有问题,比如我刚刚和爸爸妈妈吵了一架,我现在在网上发泄一下,不是为了娱乐,就是发泄、找到一种理解,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的,并非不当。


  刘丽华:卫生部的征求意见稿说明我们对网络使用应该有一个新的思维,内容和时间都不是唯一判断标准,主要看孩子目前的状态,但这个状态似乎比较模糊。


  胡赤怡:我赞同卫生部现在出台的上网指导意见,它首先把所谓“精神疾病”的标签去掉了,要知道如果随意给孩子贴上“网瘾”或者“坏孩子”之类的标签,他就会真的按照这个标签去做;第二,它让社会各界、让家长从一个非病的角度来关注网络的使用。这两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它可能也会带来一个问题、也是我所担心的:会让有些人觉得,沉迷网络只是对网络的不当使用,没有那幺严重,这有可能导致对这个问题的忽略和轻视。并非出台一个指导就能实现健康上网,我认为仅有这个指导还不够,还要有一批人、一批经费专门对网络过度使用进行研究,真正找出这个是病、那个是非病、比例是多少、标准是什幺,这才能对有需要的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


  刘丽华:有位网友说网瘾杀人不见血,还有几位网民朋友也说自己是上瘾的,那幺作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识别,对此有什幺建议呢?


  胡赤怡:很多人以为自己一定要懂很多知识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问题,其实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人是不是有问题的判断,如果这个普通人具有正常的智商,那他的判断八九成是对的。假如父母和老师都觉得这个孩子上网有问题的话,八九成就是有问题了,不要拘泥于多少条标准,就像你生病了,是躯体上的病,你自己、你周围的人都知道你需要去看医生了,虽然并看不出来有多少根据。









欢迎光临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http://ourau.com/australia/)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