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标题: 关于诗歌语言的技术性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Dummer、莫    时间: 2016-11-1 02:30 PM
标题: 关于诗歌语言的技术性问题
关于诗歌语言的技术性问题作者: 老船 


  诗歌写作首先是一门技艺。其中技术含量的多寡虽然不是诗歌艺术效果的关键,却是能够使得诗歌表达更加趋于合理化、效果最大化的基础。诗歌语言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形式,在于诗歌语言要受到意象、情景、主观情绪和思维跳跃强等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有时候人们强调“诗歌到语言为止”,我想这是一方面强调语言在诗歌中的锤炼,一方面在纠正诗歌中不恰当的抒情部分,以及提倡和重视诗歌的叙事性和现场感。事实上,诗歌有没有说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有无所谓的“现场感”,简单说就是要看写作者有无使用最合适的词句来描述他所想要表达的真实。这变要求诗歌写作者们自发的重视语言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语序、语感、词汇和意象的关系等等。


  诗歌的语言建筑类似于雕塑艺术。艺术总是要求完美或无限接近于完美,在一首诗歌的整体效果中,需要多方面的组合才能成就这种完美,比如诗歌的韵律美。韵律感要求语调抑扬顿挫、舒缓有致,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平仄和欧美诗歌语言的音节交错是一个好的途径;韵律感还要求色彩的班驳富丽、对比和谐,在读者的想象空间中无论平面或立体的画面构成,必须由作者的笔触来确定基调。读者的阅读快感来源于多个方面,而诗歌激发的想象情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韵律感还要求意象和词汇的巧妙融合,最好是选择那些在语境中恰如其分,在意境中如鱼得水的字眼。有位诗歌评论家曾就词汇的选择这样对我说:“尽量选择单音节词,这样使得语感有力;尽量选择生活中具有鲜明意义的词句,这样更容易使整首诗歌即或生命力。诗歌语言的特性是具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力,好比一个起点或导火索,可以任由读者凭借想象自由发挥和拓展”。同时,韵律感还要求作者的写作姿态是自发的,在讲求技巧时并非有心,当激情澎湃着撒下蓝墨水时,所有的技巧性选择都是无意识的,——因为只有人们的情感节奏才是诗歌的内在旋律的源泉。


  还要注意将语言的选择走向极端的危险。我们每每以一个作品中的语言闪光点、思想闪光点而津津乐道,其实如果有闪光点存在,至少说明诗歌的其他部分是失败的。任何一个局部的亮点都不能抢夺整体的光辉,诗歌的语言更是如此。如果这个词非常巧妙,而在整个诗歌效果中过于显眼,那就该坚决去掉。优秀的经典总是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意味深长的作品,我们至少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有位诗兄经常拿贾岛《寻隐者不遇》来谈论诗歌语言的境界: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他说,全诗并无佶屈聱牙的词语,无雕琢的痕迹也无灵气飞扬的展现;只是平淡无奇的20个字,读来简洁明了,琅琅上口。但是这首小诗却已具备了优秀诗歌语言的所有要素:要叙事,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非常完整的一个“现场”;要抒情,则含而不露。童子言师不在,难免怅然,一句“云深不知处”则境界全出。着墨无须多,语言不必奇,关键看此情此景此时此意,要一个怎样的词语和句式选择。现代诗歌的语言困境,我看便在于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时代精神的磨合。时代不是一个模糊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在的客观的一个个具体的事物,是现代诗歌语言的艺术源泉,能否找到汉语诗歌传统与新诗精神的契合点,是目前诗歌写作者所面临的语言上的最大问题吧。




欢迎光临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http://ourau.com/australia/)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