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标题:
围城内外 澳华人移民回国三年之感悟
[打印本页]
作者:
之乎者烨
时间:
2016-5-18 04:41 PM
标题:
围城内外 澳华人移民回国三年之感悟
从澳洲回国三年之感悟:身份篇
第一次发连续贴,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写完我过去三年在国内工作的所有感悟。希望大家支持我。
每一个当初来澳洲打拼的华人(除了投资移民来的除外),估计都有一个念头,在澳洲立脚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回国,创业或者当个管理层什么的。毕竟,中国是咱们的老家,再怎么也比在澳洲好混,好发展些。
我也有这种念头。在澳洲公司里工作了几年之后,幸运的被派驻上海做首席代表。一住三年,感悟良多。如今任期满了,回家了,写写我的三年感悟吧。
在国内我也经常遇到从国外回国探亲或者居住的朋友,经常聊起来身份问题。目前身份有2种情况,一种是拿了绿卡但是保持国籍的,一种呢就是换了护照的。总的说来各有各的好处。
保留国籍的好处你不用签证,随时回国。方便。想买套房子只要钱够,也可以随时买(限购令出来以后就没有那么随意了).身份证和户口依然有效。有些特价机票是限制外籍人士的。但是,拿着天朝的护照去其他国家比较麻烦,需要办理签证。去菲律宾这种小地方也要申请,当然不会存在拒签问题,只要交签证费就可以拿签证。可是去日本,美国等国家就要提供资料比较麻烦。而且,如果以中国公民身份打工,所得税是按照国民的起征点3500起征。如果是外籍人士那么起征点会高一些,是4800元起。当然好处是,企业给你缴纳的四金你也有份拿。呵呵。
换了国籍的朋友回国买房子比较麻烦,据政策,必须提供证明你在国内有购房需求(即自主)且在中国住满12个月以上才能买。而且,贷款是商业贷款,需要支付比较高的利息。很烦的是,在政策比较紧的时候,出入境管理处要求换了国籍的人提供户口销户证明才给上工作签证。对于来自上海的朋友来说比较好办,可是户籍在外地的办起来是耗时费力。由于我是在奥运会的时候回的国,那时很严,所以飞回老家折腾了近一个星期才把户口销了。搞笑的是老家管户籍的警察很严肃的劝我"不要销户,销了想恢复很麻烦的".我说我也不想销,可是上海那边不见销户证明补给签证啊。听说过了几个月就没有这么严格了(未证实).
还有换了国籍的朋友继续使用国内的身份证在国内买房置业,开公司等日常活动。可是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很合适。因为根据国家的法律政策,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即你换国籍的同时已经放弃了中国公民身份。那么,继续使用身份证而产生的一些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因为从根本上就不合法啊。举个例子,如果买房是用的身份证,可是真实国籍是澳洲的。如果出现什么纠纷,那么房产证上的那个中文姓名是不合法的。就算从情理上可以去争取,但是手续,解释相当复杂啊。还有乘坐那个不靠谱的高铁,实名制下还是用护照买票的好。
从澳洲回国三年之感悟:大上海篇
一,大上海。
上海是个奇妙的城市,充满传奇。06年我回国探亲路过上海时,上海有5条地铁。08年我回去的时候,上海是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为了赶上世博会,每个工地都加足了马力施工。高架桥,过江隧道,地铁,楼宇外墙粉饰,外滩改造,世博园建设。到处是土方车奔驰在路上,空气中总是有股尘土味。差不多一年以后,世博园完成,地铁修好了7条线路,过江隧道+外滩隧道完成。这一切感觉就是在变魔术。想想澳洲十年如一日的基础设施不变,或者一个项目拖拖拉拉3-5年才完成,真正感到了天朝强势政府之下强力建设的巨大力量。但是随之带来的高额的成本,据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成本,不光算资金投入,就算人命,那是以一天一条人命的代价完成的。(土方车拉建筑垃圾承包给个人,司机按拉的车次算钱,所以狂跑。公司和交警队谈好违章罚款包月,月底按约定的数字交钱就行。所以这些土方车每天都会出事故,因此葬身车轮下的骑自行车,助动车的百姓平摊下来一天一条命).付出真么大的代价,上海的城市硬件真是全国一流,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交通除了上下班高峰,基本上公共交通很便利。在这一点上,上海堪称国际一流大都市。
上海是个有文化的城市。很多人到过上海,去过田子坊,新天地,走过外滩。第一印象就是上海高楼气派林立,酒吧饭店很多,物质极大丰富便利。但是感觉没有北京,西安,广州那种城市的文化感。其实上海呆久了,会发现上海居民(不特指上海本地人),尤其是年轻的上海居民,他们很有文化意识。各种音乐会,话剧,艺术展览,我身边很多人都去看过。我自己去看过几场话剧,最喜欢的是捕鼠器工作室排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剧比如《无人生还)《空旷之屋》等。场场爆满,还买不到票呢。所以,上海浮华的背后,还是有很深的文化气息。
上海是个资金泛滥,贫富差距很大的怪异城市。说资金泛滥,不说其高无比的房价,就说金店里的金条,前一阵子就卖的脱销。还要排队买第二天的…晚上出门车跑在高架上,两边的住宅楼一片一片的,近半数是黑着灯的。奇了怪了,按说上海的房价高的不行,这房子出租出去还能贴点还贷,可是就怎么这样大片大片的空着呢?到了饭店,那个消费热情高啊,不乱高档低档饭店,吃饭要预约。常见到购物中心的餐馆门口排起长龙,等座位吃饭。资金泛滥物质丰富的背后当然有相当一部分收入一般的普通百姓,我住的那个小区后面是一片待拆迁的棚户区,据说在10几年前开发商就搞定了政府把地圈下来,慢慢拆慢慢盖。还剩下许多旧房子。有时从那里路过看到有相当多的人住在里面。破旧的窗户一哦那个塑料布挡着,旧的家具堆在门口,凉台上的竹竿上挂着晾晒的衣物,妇女在弄堂口洗碗洗衣,脏水随地一倾,行人蹦跳着躲。看着这些,心里想着外面街道灯红酒绿,光鲜的不行,我觉得同样的天空下,怎么转个弯就是两个世界呢?这要感谢党吧…
上海人是群很特别的人群。虽说上海人在海外圈子里口碑偏低,回上海工作几年后,对上海人的印象也改变了许多。先说说上海人的普遍优点。1. 做事认真,大多数上海员工做事非常认真,安排下去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条效率奇高。2.不轻易承诺。上海人一般不轻易承诺或者答应什么事。在给你答复之前他们总是思考一下能不能做到,根据自己的评估给你一个适当的回答。这个优点确实比一些国内其他地方的拍胸脯答应,事到眼前做不到误事要好很多。(尽管我是北方人,也要直面这个问题).3.契约精神。上海人比较有强烈的契约精神,一点双方说好的事情,即便他觉得吃亏了,也会执行下去。当然会牢骚话有一些,但是做还是做的。 缺点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懂得…
回国三年之感悟:我眼中的国内生意
前面聊了些虚的。那些大面上的东西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一些。下面讲一些关于生意上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欢迎大家拍砖或者鲜花。
现在中国的生意不好做(废话,那里生意都不好做。呵呵).主要原因是政策因素和人工成本。政策因素在我看来大多是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而带来的额外成本。比如,为了避免打工的闹事以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08年出台的新的劳动法对企业加了很多约束。比如不能随意炒人,如果员工消极怠工,也不能炒,要给他们机会,换岗位(但是不能降薪),换岗位在不行,协商劝退。但是要按照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不足半年按半个月补偿的原则补偿给员工。如果员工因为利益受损,还要额外赔偿。加班必须有加班费,要有足够的福利保障。这个政策看起来就好事,一下子给企业的老板戴了紧箍咒,不敢随意嚣张的盘剥员工。但是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现在就有那么坑公司一族的年轻人。试用期老老实实,过了试用期就迟到早退,上班上网QQ.老板不爽让走人,好啊,劳动仲裁部门门口有一群刚毕业的学法律的大学生等着帮你维权,给你出各种点子和公司闹,这样一方面他们可以增加资历也可以从你的赔偿中获得些许好处。就算公司理直气壮,奉陪到底。好,劳动局的干部来公司拜访喝茶,寒暄一番,给人事部门的人说"你们的大公司,不要和这些人计较,一家一半,事情就了了,何必这么麻烦大家呢?".OK.政府发话了,赔一半,两清。公司没有这个精力整天在这上面搞事情,政府也怕员工聚在劳动局门口闹心,事情搞大了丢了乌纱。所以赔偿就赔偿,这些啃公司族继续道别的公司混事。
人工成本上升也是大问题。江浙一带的的服装工厂08年工人的工资是1500元/月,包吃住。0可是到了09年底,人工上涨到2000元/月,10年春节过后涨到2500元/月,包吃住还要缴纳4金(各种福利金,约占人工税前工资的20%).这样下来,原本中国服装加工企业赖以致胜的法宝,廉价质优的劳动力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国家向中西部投资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大批的打工仔不愿出门,宁愿少挣点也可以呆在家中照顾父母小孩。因此,劳工荒开始出现。甚至有头脑聪明者,雇了大巴,车上坐满了同乡人,开车到工厂门口可老板谈工资,一起包一条生产线。谈不拢就走人,待遇不好就扔下做了一半的产品集体走人。呵呵。所以,现在工厂的老板提起工人,那个头疼啊!
还有疯狂的流动资金炒作原材料。由于国内投资渠道不多,政府不鼓励实业,股市风险大,楼市泡沫多,古玩字画炒破天,所有民间资本开始炒大蒜,炒绿豆,炒原材料。比如,棉花的价格在10年春节后到5月涨了30%,真丝原材料涨了50%.有个开服装厂的老板09年底投了300万到新疆收棉花,到了10年3月将合同出售,赚了100万,他说这样的利润率和资金回笼率比开工厂强多了。如此这般,有钱人都赚快钱。做实业的人面对人工,原材料,苛捐杂税,运输成本的上涨整天为现金流发愁。资金链一断,工资发不出来,工人立即四散,没有工人工厂就是垃圾一堆了。
总之感觉国内好的生意基本上靠关系加大资金投入换取很快的资金回笼。如果做实业,投入产出太慢,政策变化太快,风险高啊!关键是国内浮躁情绪太严重,过剩的资金左冲右突,靠着权利四处掠夺。实体经济主要靠国家投入在撑着,如果没有好的办法鼓励做实业,创造就业,到最后貌似富裕的国民手中的财富都会化成泡影。
从澳洲回国三年之感悟:生活质量篇
说起国内的生活质量,咱们不说自然环境了。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已经被污染的一塌糊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真是了不起啊。五千年来,养活了那么多的人口,创造了那么优秀的文明,对环境的使用率自然比澳洲这块才开发了200来年,几千万人口的国家高去很多。
也不说食物啊等问题,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在那个环境里,你有的选择么?总不能不吃饭吧。别人吃啥,咱也得吃啥,里面的色素啊,勾兑啊,别想了,脑袋塞在沙子里,吃吧…
个人感觉,中国的贫富分化的速度很快。生活质量也随着经济基础而分化出来。楼上有朋友说上海人游山玩水一样不少,吃喝玩乐样样不耽误,还狂叫没钱,穷。其实这是一部分人啊。
我看来,国人目前分4类状况:
第一类:大多数的貌似的中产阶级。这部分人大多有自己的公司或者不错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很早以前就买好了房子,房贷基本已经还清。没有住房压力,手上可支配的钱多,所以消费起来很轻松。还有的就是父母已经有分好的或者继承的房子,自己住在家里的年轻人。这些人基本没啥压力,房租省了,买房不愁,工资收入就是享受生活。上海有相当一批这样的群体,下班吃喝,卡拉OK,不定期出去旅游,手机常换,啥时髦换啥。这些人群的生活还是很精彩的。我的一个员工就说她爸妈公婆在上海共有4套房,06年家里帮忙又给她小两口买了一套2房(现在涨了一倍).她月入8000税后,老公税后月入1W,一部分还贷后,剩余的就吃喝玩乐了。有啥压力?
第二类:改革红利的既得利益者。这里面包括吃革命红利的***,经济改革红利的权商既得利益者,还有抓住机会打拼出来的新贵阶层。这些人目前手握国家大部分资源,财富。手里的资金充裕,所以搞项目所需的公关费用十分充足,在大资本要求的项目或者门槛比较高的政府关系上很搞得定。因此这些的生活质量那是很高的。我的一个超级低调的朋友,没人知道他究竟是靠什么生活的,反正平日在家里喝茶写大字,两年换一台豪车。在家里呆烦了就去旅游,什么东非大迁徙,珠峰大本营,尼泊尔徒步,帕劳潜水等等。平时打招呼就是"下次去哪里玩提前一个星期通知一声,我安排事情一下就去,机票签证你别管,玩的行程你们搞好就行。"这个阶层的人讲的是圈子和朋友的格局,究竟什么地方赚的钱来支撑他的生活,没人知道。
第三类: 离乡到大城市打拼一族:这部分人是我最敬佩的。来上海工作,追求自己的理想。可是面对的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所以一面拼命工作,一面拼命攒钱。吃得简单,穿的节省,未婚的和朋友合租房子,已婚的想办法租便宜点的房子或者想办法凑钱在外环外买个小房子。这部分人群生活压力极大。但是就是这部分人给繁荣的上海的贡献最大。(蜗居里的海萍两口子的生活就是如此).说点题外话: 外来的未婚女孩子气势如虹,在上海找男朋友/老公,丝毫不给上海姐妹们留面子。这气势已经彻底的让原来矜持的高傲的上海女孩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上海女孩子沦为剩女。现在竞争激烈了,上海女孩子也变得实际多了,越来越多的上海女孩子嫁给以前不屑的外地男孩,这对上海人排外情绪的减弱是大大的好事。
第四类:中西部城市居民/贫困地区农业人口的生活很挣扎。比如原先那些军工企业后来转民以后还是计划经济的那套管理模式的大厂。工人工资基本上在1000-1500元一个月,面对着现在高物价,这些人群基本上只能保证吃饭,穿衣问题,其他娱乐基本没有钱去消费。天天呆在家里看新闻联播,被CCTV里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精神。物质丰富的生活他们知道,听说过,却没有实力去享受。这些人群是改革的牺牲品,是财富快速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的过程中的被利用者和被剥削者。资本炒作食品,药材,原材料产生的价格上涨,最终伤害的是这部分人群的利益。比如:食用油一桶上涨7块,对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不是太高,可是对收入只有千把块钱的人来说,涨得太多了啊。而这个群体的人口基数很大,所以国家目前对物价的控制力度加大。不为别的,怕百姓闹事造反啊!
欢迎光临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http://ourau.com/australia/)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