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标题:
澳洲经济史之三:公民殖民地时期的经济(1831-1850)
[打印本页]
作者:
johnkjx
时间:
2016-10-19 01:00 PM
标题:
澳洲经济史之三:公民殖民地时期的经济(1831-1850)
转载自:纳兰容若 网易博客
1831年至1850年这二十年是澳大利亚一次社会大变动时期,从流犯殖民地时期转变成公民殖民地时期。所谓公民殖民地时期,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说,就是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以及反映这种结构的政治结构初步形成。
促使这一转变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四:社会改革、民族经济体制的形成、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反对流放制斗争的胜利。
在这一历史时期,澳大利亚的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土地改革、废除流放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以土地改革最为重要。
这首先因为澳大利亚这时开始以农牧业作为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农牧业又以大量土地为基石;其次是因为阻碍澳大利亚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是旧的恩赐土地制。再次,土地制度的变动在当时牵动着其他社会重大问题,如流犯制、自由移民、农牧业发展、政治体制变动,等等。土地改革有两次;1831年一次,1842年一次。这两次土地制度改革的理论根据是威克菲尔德的“系统化殖民学说”。
“系统化殖民学说”的核心是出售土地。
他认为只要采用土地出售制度,就可以制止牧场主滥占土地之流弊,使土地免于浪费;另外,土地出售必然使新来移民不能立即成为地主,而是来后首先变为劳动者,这样可自然解决殖民地的劳动力问题,而“土地恩赐制”却会导致移民来后迅速成为地主,从而造成澳大利亚长期缺乏劳动力。再者,出售土地所得资金可用来资助移民,这样既可以解决澳大利亚人口不足问题,又可以解决英国过剩人口及其所造成的英国社会动乱问题。总之,出售土地制度远远优于土地恩赐制。
土地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土地恩赐制的废除,从根本上动摇了流犯制的基石,而由土地改革引起的“移民热”又以更大的冲击力毁坏着这个制度,因而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牧场主、城市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工人发动了要求废除流放制的斗争。
从1788年起到1836年共向新南威尔士流放犯人7.5万人,向范迪门流放犯人为27757人,两地合计超过10万人。
1836年,这两块殖民区在押犯人有44799人。这是流放制废除前的基本状况。
流放制的基础是土地恩赐制,因此在废除土地恩赐制后,无论是英国,还是澳大利亚都在议论流放制度,讨论它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时英国资产阶级看到澳大利亚,特别是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已突破流犯殖民地的水平,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要求改变旧的殖民方针。于是,英国政府在1839年下令废除新南威尔士和范迪门的流犯指派制。1840年5月,帝国政府发布命令,宣布撤销过去发布的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的命令,但是仍然继续向范迪门流放犯人,后来又向西澳大利亚流放犯人。这说明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流放犯人政策只是部分的改变。整个澳大利亚废除流放制是19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威克菲尔德的“系统化殖民学说”有关在澳大利亚推行殖民化的理论的要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英国工人失业和工资低微是英国动乱的基因,消除这一基因的办法是在海外“开拓殖民地”,即向殖民地大批移民。
第二,要把殖民地不仅变成普通工人愿意去的地方,还要变成能吸引拥有资本的人愿意去投资的地方,以减少国内上层阶级间的竞争。
第三,为达到以上目的之方法是改变目前实行的“土地恩赐制度”,而代之以“土地出售制度”。
第四,殖民地建设成功之后,应给殖民地以自治权。
这一历史时期,澳大利亚的经济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和流放制的废除开始了全方位的起飞。
这是澳大利亚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经济起飞。
这次起飞使其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初步形成,从而为公民殖民地社会打下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养羊业在起飞进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养羊业
养羊业在1831-1850年的二十年间,出现大发展的格局。
在19世纪40年代羊只增加了900万头,到1850年,全澳已拥有1600万头,是1840年羊只头数的3倍。当时澳大利亚人口为40.5万,人均达40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新南威尔士拥有1300万头(包括菲利普港区),塔斯马尼亚(范迪门)有200万头,南澳大利亚为100万头。这样,澳大利亚从这时起开始向养羊业大国迈进,并开始了它的“畜牧业时代”。
早在19世纪20年代末,牧地借用人就开始了向荒原大进军。
进入30年代后,由于扫除了妨碍他们前进的土地恩赐制这个障碍,他们向荒原进军的势头增强。到1850年,在过去被一直封锁的广大的地区,主要是从布里斯班向南到阿得雷德一线以西200英里的地区几乎都被他们辟为牧地,在这一辽阔的地区里,到处都能看见白茫茫的羊群。据不完全统计,在1830-1850年间,牧地借用人扩大占用土地达7000万英亩。
羊毛出口量1850年比1830年增长了20余倍。这的确是一个长足的进展。
1835年以前,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主要依靠捕鲸业与捕海豹业的产品,而不是羊毛。后来由于养羊业大发展,羊毛出口逐步超过了捕鲸业与捕海豹业的出口。1835年以后羊毛开始成为出口贸易的主体产品。到19世纪40年代末,羊毛出口总值把捕鲸业与捕海豹业远远抛在后面。如1848-1850年,羊毛出口值占这一时期出口总值的67%,牛羊脂出口占11%,活牲畜出口占6%,三项合计达84%,换句话说,畜牧业产品出口占84%,而海鲸油和海豹皮出口值仅占出口总值的2%。
养羊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毛纺织业对羊毛的需求。
养羊业的大发展是由一系列国内外因素促成的。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毛纺织工业又获得了新的大发展,对羊毛的需求量较20年代末更大幅度增加,由于技术革命,毛纺织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而质量进一步提高。在销路和羊毛需求量同步大增的情况下,西欧诸国在19世纪40年代因政治动乱提供给英国的羊毛或进一步减少,或中断,为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持续增长的市场。这无疑是促进澳大利亚养羊业持续起飞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英澳资本家对澳养羊业的大力投资。
19世纪30年代以前,英国市场上的羊毛价格一直在每磅14便士上下波动。然而,进入30年代后,羊毛价格一直上涨,仅在1836年和1837年两年内就上涨了两倍。40年代,羊毛价格虽一度下跌,但下跌幅度不大,仅跌了几便士。丰厚利润是导致养羊业起飞的另一因素。为了追逐利润,英澳资本家纷纷向澳大利亚牧业投资,这又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内陆探险发现了大面积的可供放牧的荒原。
在土地出售制和土地租借制确立以后,牧地借用人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占用这广大无垠的荒原,发展养牛养羊业。
这样,到1850年,在澳大利亚,南起塔斯马尼亚,越过巴斯海峡,经季隆,北至新南威尔士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极其广大的牧业基地。牧业基地的出现标志着澳大利亚的民族经济的主要部门——养羊业形成了。
(4)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降低运输成本,垄断英国羊毛市场。
澳大利亚的牧场主为了满足英国羊毛市场的需要和增强自己的羊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力引进羊的优质品种,如引进了美利奴和萨克逊等优种羊,此外还进行优种羊的培育研究,培育出适应澳大利亚气候和水土条件的优种羊。这些优种羊所产的羊毛属上等优质羊毛。这样,澳大利亚羊毛成为国际羊毛市场具有很大竞争力的产品。在英国羊毛需求量日益扩大而西欧供应日益锐减的条件下,澳毛垄断了英国羊毛市场。当时澳大利亚交通运输十分落后,把羊毛从内陆运输到墨尔本和悉尼等沿海城市全靠牛车、马车等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这样虽然运输时间过长,但运费低廉,因而弥补了海运距离远所造成的运费昂贵的缺点。加之,澳大利亚牧场主对牧场和羊只的管理设施十分简陋,费用很低,因此澳毛的成本不比欧洲羊毛高多少。
(5)英国把大批移民和大量资本输入澳大利亚也是促使养羊业起飞的重要因素。
其他产业的发展状况
养羊业的大发展推动了澳大利亚殖民地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澳大利亚经济在19世纪30-40年代,获得了全方位的大发展。
养牛业
1840年,牛的存栏数已达80万头,1850年猛升至190万头,十年之内,牛的头数增加了1.5倍。
养牛业的起飞既增加了收入,如牛肉、牛骨、牛油、牛皮都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同时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伴随着养牛业的发展,澳大利亚有了自己的奶酪业,到1850年奶制品已能基本自给。
农业
在这二十年中,农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移民的大批涌入。以移民而言,到1850年,澳大利亚白人人口已为40余万,澳洲黑人估计为20万人左右(参阅 J.C.R.CammandJohnMcguilton,Australians,AHistoricalAtlas,Broadway,1987.P.141。)。人口的增长无疑是农业起飞的重要推动力。
农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小麦种植业的扩大上,因为小麦种植业是澳大利亚农业的主体。
进入19世纪30年代后,小麦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1850年比1835年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了1.5倍以上。一般说来,小麦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0%左右,如1850年,全澳耕地面积为43万多英亩,而小麦播种面积在21万英亩上下。
小麦不但扩大了播种面积,而且总产量亦大幅度增多了。
小麦产量一般每英亩14蒲式耳左右,并不算高,但由于播种面积扩大,因此总产量逐年增多,到1850年高达439160蒲式耳,其中新南威尔士产量为15.3万蒲式耳,塔斯马尼亚近16.9万蒲式耳,南澳大利亚为6.5万蒲式耳,菲利普为52340蒲式耳。
当时的农业,以塔斯马尼亚和新南威尔士最为发达。新南威尔士由于人口众多,产量虽高但不敷应用,需进口谷物。塔斯马尼亚却不然,它产量高,人口又少,故有大批粮食出口,主要出口到新南威尔士,少量出口到英国。以发展速度言,南澳大利亚殖民区的农业发展最快,其小麦种植业在1840年才开始起步,是年小麦播种面积为1059英亩,五年之后的1845年却上升至1.9万英亩,1850年高达41807英亩,换言之,1850年的小麦播种面积是1840年的近40倍,十年之内增长近39倍,其发展速度真可称得起超高速了。南澳大利亚发明家利德雷发明了小麦收割机,是促进该殖民区农业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小麦不断发展同时,烟草、棉花、干草、水果、蔬菜以及家禽业均有大幅度增长,到1850年澳大利亚的农产品基本自给。
工业
畜牧业和农业是澳大利亚民族经济的基础。它们的起飞必然促使加工业、矿产业、商业、银行业的出现与发展。
(1)加工业 这时出现的加工工业部门主要有酿酒、制鞋、蜡烛、制糖、玻璃、制桶、煤气、面粉、食品等加工工业部门。
到1848年,全澳已有工业企业479家,仅面粉工厂就有223家。
工业企业几乎都集中在各殖民区的首府,如悉尼就是那时最大的工业城市。
当时最大的企业是悉尼砂糖精炼公司,它是1841年建立的。
1848年,澳大利亚建立了第一个炼铁厂,从而开始有了冶金工业。
(2)造船业 那时澳大利亚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是造船业,几乎所有的大港口都有造船厂。
霍巴特是最着名的造船基地。早在30年代,造船工人就开始制造蒸汽轮船,第一艘蒸汽轮是在1831年由悉尼造船厂建造的。
澳大利亚制造的帆船和汽轮在各殖民区沿海航行,有的甚至在国际海域航行。
(3)采矿业 采矿业是后来以及时至今日仍是澳大利亚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但它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是在流犯殖民地时期出现的。最早的采矿业是开采煤炭。19世纪初年,澳大利亚殖民当局把重罪犯人派往纽卡斯尔去采煤,从而开始了采掘业。
直到现在纽卡斯尔仍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采煤中心。其他矿产品的开采均开始于40年代。1841年在阿得雷德附近首次发现银矿和铅矿,接着于1842年在卡庞达发现铜矿,1845在布拉又发现铜矿,以上这些金属矿都是在南澳大利亚境内发现的。
这些金属矿发现后,英国资本家迅速纷纷来投资,从而开始了澳大利亚金属矿的开采业。
商业
对内对外商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也有了长足发展。
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经营羊毛的专业公司相继建立,并控制了羊毛贸易。在这以前,羊毛销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殖民地的城镇拍卖羊毛,由商人或投机者将羊毛购去加工,然后外销;另一种是牧场主将所产羊毛托运到英国销售。羊毛公司建立后,大约90%的羊毛由其购买包销,其余10%的羊毛仍由牧场主自己设法运往英国销售。因此,羊毛经营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把羊毛运往英国,返程时则把英国工业品运回澳大利亚,澳英贸易迅速地发展起来。无论购买羊毛或是销售英国工业品又必然促进澳大利亚贸易的发展,因此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全澳性的商业网基本形成,这个商业网以悉尼、墨尔本、霍巴特、阿得雷德、佩思这些重要城市为中心。
在同英国进行外贸的同时,澳大利亚也开始同亚洲邻国进行规模不大的贸易。
贸易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澳大利亚商人转卖英国工业品;第二项是进行双边初级产品的贸易。
为了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英澳商人就曾在澳洲大陆北部港口开展了直接同亚洲南部诸国的贸易活动。
金融业
工农业、牧业和商业的起飞推动了澳大利亚金融业的起飞。
早在19世纪30年代前就已有了金融机构——银行,新南威尔士银行就是当时着名的银行。
进入30年代后,由于经济的全面高涨,尤其羊毛业和国内外贸易的扩大与发展,银行业亦兴隆起来。在30年代,仅新南威尔士就建立了三家大银行。1834年建立悉尼商业银行,1835年建立澳大利亚银行,1838年又建立联合银行。这时塔斯马尼亚已有了几家银行。到1840年,全澳有大型银行12家,在各地均设有分支机构,从而初步地形成了自己的银行系统。
由于金融业的发展,银行存款亦直线上升。1820年存款额仅2.7万英镑,1830年上升至7.5万英镑,1840年猛然上升到124.7万英镑,1850年高达240万英镑,比1830年银行存款增多近30倍。这无疑是一次金融业的大跃进、大起飞。
货币伴随着金融业的跃进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制。
1822年,澳大利亚开始使用货币,即使用西班牙元,从而取代在澳存在几十年的由行政部门和军需部门因购买物资开出的钱贴子。不久,英国政府决定在澳大利亚殖民地用英国货币作为计算单位,从而英国货币开始在澳大利亚成为合法的流通手段。西班牙元作为流通手段的时期便结束了。这时进入澳大利亚的是英国的硬币,后来又使用钞票。
澳大利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第一,这次经济起飞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改革和经济起飞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其显着特点。
第二,在经济起飞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经济部门深深地扎下了根,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城乡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从而改变了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社会结构。
由于民族经济发展得不成熟,上述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还是幼稚的。
第三,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是畸形的发展,开始向单一经济形态演变,如农牧业以养羊业和小麦种植业为主体。
这是由殖民地地位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一时摆脱不了英属殖民地地位的根本原因,因为在经济上澳大利亚要长期依赖宗主国。这种状况必然使它在政治上也要依赖宗主国。
澳大利亚这次经济起飞对它后来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从此,它由流犯殖民地社会进入了公民殖民地社会。
欢迎光临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http://ourau.com/australia/)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