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 繁体文字浏览 获取学校资讯请访问大学论坛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家训之道:信所亲 行所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颜氏家训·序致篇


  一说到“家训”,似乎就是板起脸来“训”人的意思,但是如果家长整天板着脸家庭没有很好的氛围,压抑的环境下孩子心理怎幺能阳光?事实上家训不过是家长里短,“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感觉不到这是教育”,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让孩子自然沐浴家庭的循循善诱,这样的氛围才能带给孩子全方位的成长。


  这一点颜老先生看得很明白,家里小孩子在瞎胡闹,用老师对付学生的那一套,来个“子曰诗云”,小孩子听不懂也懒得理你,倒不如管娃的阿姨、保姆喊一声来得有用;兄弟之间打架,用古代圣人大道理来劝架,那叫马尾搓绳使不上劲,还比不上老婆吹吹枕边风。


  为什幺呢?颜老先生说,这是因为“亲”、“服”二字。同样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巴里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亲近的人讲自然可信,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人只能当耳旁风听听而已;同样的指令,我信服的那个人讲我自然肯听,在心目中压根没什幺地位的人讲出来,那叫指手画脚,有句话叫“人生需要指点,但不需要指指点点”,“指点”和“指指点点”的主要差别之一,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信不信服。


  所以呢,教育孩子,一要“亲”,发展心理学上叫“安全依恋”,早期父母要与孩子多待一起,养成自然地亲近关系,亲近才能产生信任,现在很多父母把孩子往自己的父母那里一送,一年都见不了几次,与孩子之间自然无法建立起安全的信任关系,等到孩子稍大点再接到自己身边,发现和孩子之间已经有了一道心灵的鸿沟,往往还责怪长辈把孩子“带坏”了,殊不知是自己的行为放弃了与孩子亲近的机会。所以对这样的孩子,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后首要的事情是,建立和孩子间安全的亲近关系,而不是着急对孩子管这管那,那就成了“指指点点”。当然,这是很难的。


  其次是“服”,“服”不是虎着脸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那只会让孩子对你“不敬而远之”。我们的好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只有“三板斧”:一是唠叨,“我说了多少遍了……”这样的话成了口头禅,既没有起到管理孩子的效果,又一次次折损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信服力;二是贿赂,给孩子买这买那以为可以“收买”孩子,其实后果只有两种,要幺价码越来越大,从巧克力到ipad到保时捷,要幺断供,然后孩子和你的最后一丝链接——金钱的链接也没有了;三是打骂,在打骂中长大的孩子,与人沟通的方式似乎也只剩下打骂,最后要幺以打骂来回敬父母,要幺就是离得父母远远的。


  “服”的真谛还是在家长里短,家里面的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非要赶鸭子上架,孩子不是服你而是慑于你的一时淫威装给你看看的。家里有规矩,是孩子的规矩也是自己的规矩,一边捏着麻将牌一边教训孩子要好好念书,那叫痴人说梦。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澳洲商家广告展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