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 繁体文字浏览 获取学校资讯请访问大学论坛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留学30年:从精英出国到全民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责任编辑 发表于 2016-10-19 11: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多年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是一种不充分竞争下的、无奈的精英留学;而今天的留学,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的自主留学
& p3 g! J" B6 q7 @$ b" ]# Y1979年,文革后的中国第一次派出50位年轻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他们首先统一去了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到了那边之后,他们开始给各个大学写申请信。
4 B; M0 A( `8 }' ?% V然而,登陆美国的这一批留学生,还根本不知道该怎幺跟美国的大学联系;甚至对方回复的信件他们也看不懂——当时两个分别来自上海生化所和北大的生物学老师,对分子生物学是怎幺回事都不知道。 . e7 k& N# [5 i- l! k- |9 b
25年之后的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已近82万,回国总数近20万。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华人留学生和海归学者对中国所做的最重要贡献,一是打破了思想禁锢;二是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第三才是带动了大陆科学技术的发展。 & Z) ?$ F, |0 l# Q6 ^4 n9 ]8 o
这一评价显着有别于当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那21位早期的留学人员。 . V- ]( q! W% U8 o0 d/ Y) Z
饶毅:感谢新政策 . P) D; D: X5 z. a. ?+ ~
允许普通百姓自由出国留学开始于1985年。而今年刚从美国西北大学回国就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有幸最早享受到了这一政策。他在自己办公室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出国的故事,以及当时中国的“留学环境”:“上世纪70年代末期,《大众电影》的封底出现了《灰姑娘》的画面,舆论大哗,认为这是黄色的;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接吻,也被看成是不得了的事情;而文革中,如果你把学术论文寄给国外的学术期刊,就有可能被打成‘里通外国’。” " K$ _4 z" w" y: t5 W
“出国留学”的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当邓小平提出要送一部分人出去留学时,反对者依然不少;此后出国政策一步步放开,每一步都受到重重阻挠。 ' w/ V* _0 T( J1 ]4 s1 o
一开始是不允许自费出国的,只能是公派,后来开始允许有海外关系的那些学生出去。
1 \: W1 _9 P% |1 P饶毅在美国碰到过一个比他早几年出去的女留学生,她是通过考试获得公派出国机会的,可能是改革后第一个在斯坦福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她说,当她当年拿到出国通知时都不敢相信是真的,去问邓子方(邓小平的儿子,改革后最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之一):“我们真的能出国去留学了?”
' t/ G. K2 t! C6 k* l9 e- |饶毅1978~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就读大学,1983~1985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研究生(Q吧) 。“我父亲在1982~1984年去过美国,对我了解申请程序有所帮助。”1984年,饶毅开始申请。“当时还需要海外背景,我有亲戚在美国,所以是有审批条件的。现在,只要拿到了美国方面的奖学金,去公安局办护照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那时还不行,还要去很多地方申请,需要从自己单位开始层层审批,走一系列很困难的程序。当我拿到美国方面的通知时,政策刚好下来:不需要审批了,允许自由地自费出国留学。” 2 ]3 Y6 k; n! Z# \. ^* y9 ]  `) f( t
当时饶毅他们这一批学生都很感激政府:没有这一政策改变,很多人将完全是另一种命运。不过新政策下来之后,一般学生再开始申请,大多数要到1986年才能出去。“1985年享受到不通过审批就办理出国手续的学生显然很少,应该也就是几个人吧,我成为这批留学生中的一位。” , E: Y2 K4 ^- G5 l0 t) p3 A; F
精英层的自觉
; u5 s7 ]3 `9 G: P1 @! Z出国前,饶毅阅读了大量文献——那个年代,30~50岁的人大多数英文不好,他们读文献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的导师张安中教授英文很好,她是着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的长女。她有一个女儿大家都熟悉,就是着名电影演员陈冲,当时可就是一个大明星。”饶毅说,导师给了他很好的帮助。 ; I9 P6 D0 H6 {% V# P& Z( C
饶毅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同寝朋友鲁白(现在也是着名的生物学家),他们两个人在学生里面办起了一个文献阅读会,饶毅把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用在神经生物学,介绍给大家;而鲁白是研究记忆问题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兴学术方向,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交流。
- C1 Q) J7 _/ {0 ^. k#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饶毅选择了分子神经生物学这个方向,因为他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其未来的前景;并且,他也很明确,必须出国深造。“那时,对于自然科学的这些领域,要取得成就是必须出国去留学的,国内外差距太大了。” 2 H) _6 x" Y- Z5 ^
申请进入正式程序,饶毅开始找人给自己写推荐信。“那时有一批美国科学院院士来中国访问,其中有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做药理研究的教授A. Goldstein,是我的导师接待的。我就问他,你可不可以帮我写推荐信,他答应了。另一个,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圣迭哥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家T. Bullock教授,则是来访时我自己去找他的,他也答应了给我写推荐信。最后一个给我写推荐信的是冯德培先生,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一个崖岸高峻的人,做学问做得很好。我不敢直接去找他,我的老师张安中把我推荐给冯德培先生认识,他后来也答应了给我写推荐信。”
2 A4 {0 h5 S- \+ J饶毅自己都为此感到骄傲:能够找到三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写推荐信的留学生,到现在估计也不多见,或许已经成为一个纪录。 9 C! l0 _6 ?* w% E
1985年,饶毅被哈佛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等四所学校同时录取为研究生。饶毅最终选择了旧金山加州大学。“现在的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只是去网站上看一下排名,就做决定,这是不可取的,必须充分了解你自己所在专业的情况。比如耶鲁,排名很靠前,但它主要是社会人文学科强,理工科要弱很多。”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澳洲商家广告展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