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导语:最近55°杯占领了朋友圈,一时间全民总动员不亦乐乎,俨然已经成了跨年爆款。然而还没等这股魔法杯”旋风走远,又一则相关信息席卷而来:55°杯的骗局!”让很多选购者大呼上当。既然众说不一,那让我们客观分析一下这个神器”到底是什幺样的吧。
网帖是这幺揭秘的:
杯子的里子是这样的:三水醋酸钠,92%该物质作为储热剂,5%十二水磷酸1氢钠作为形核剂,3%明胶做增稠剂,相变温度大约正好55度!这就是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其实一大类融盐的相变温度都在五十度到六十度之间,但是就这个55度的配比最便宜。
针对这一说法,55°杯官方也出具了一份编号为201320414844.1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书显示,杯子采用的是相变金 属填充于内部导热层与外部隔热层之间,热水通过导热层将热量释放至相变金属,相变金属快速吸热并融化,热水温度迅速降低。随后,热水降温时,相变金属凝固 放热,此热量可长时间保持热水的温度于相变金属的熔点附近,达到保温效果。并非传言中使用三水醋酸钠、十二水磷酸1氢钠、明胶”等廉价材料。
有媒体还请来专家鉴定,但实际上,专家也不好说,蝌蚪君比较了下,还是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王力耕教授说的实在:要达到迅速降温的效 果,要用非常好的材料,需要具备可加工性好、强度高、导热性好的特点。不能单以奇效物质的成本来算,还要把研发等其他费用也算进去
对嘛,谁说价格都是由成本决定,明明是市场需求决定!不然那幺多奢侈品还卖给谁?
所以,到底是高昂的微米级相变金属,还是廉价的三水醋酸钠——这倒不是衡量骗纸不骗纸的重点,重点是这个杯子到底能不能像广告中所说,55度!变!温!因为这个杯子的宣传噱头很强,很多朋友都是直接认为这是个魔法杯子,可以自动冷热转换。
蝌蚪君邀请大家通过一组实验来验证这个55°杯的冷热转换功能。
【实验】
[实验一:降温]
1分钟,开水降温至57.4℃
实验过程:根据55°杯说明书上的操作方式,将一壶水煮开后,马上倒入55°杯中,倒约九分满。盖上盖子,上下左右摇晃杯子,杯子里咕噜咕噜 响。一分钟后,打开盖子,测得杯子中水的温度为57.4℃,与它宣传时所描述的55°差不多。喝一口,这个温度的水还有些烫嘴。此时,手能感觉到杯身有些 温热。
实验结果:降温效果好,1分钟由100℃降至57.4℃。
[实验二:升温]
1分钟,常温凉水只能升到37.7℃实验过程:将实验一”杯中的开水倒掉。马上倒入一杯常温水,用温度计测得,这杯水为21℃。不断摇晃杯子一分钟,打开盖子,测得杯子中的水温升高到37.7℃,接近人体体温。
实验结果:升温慢,1分钟后,水温只升高到37.7℃。
[实验三:保温]
开水保温效果差
实验过程:将开水倒入杯中,在室温为22℃的办公室内静置3小时,半小时后,测得水温度为54摄氏度;1小时后测得水温为47℃;2小时,测得水温为36.6℃;3小时后,水温则已经降到了32.2℃。
实验结果:保温效果差,3小时就降到32.2℃。
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55℃的水温是不是对人体最健康?
在55°杯强大的宣传攻势下,人们潜移默化的觉得,似乎55℃的水温对人最为合适。但实际上,饮用水的最适宜温度是10℃-30℃,55℃有点高了。过烫的饮食进入食道,会破坏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给婴幼儿喝温度过高的水,会烫伤孩子。
最后蝌蚪君还想再讨论下,什幺样的营销才算诈骗?
先来看看诈骗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所以,诈骗不是靠嘴说出来的,关键是要看是否违法。蝌蚪君认为,55°杯的宣传手段只是一种老套”的营销方式,小伙伴们如此上心讨论,反而是顺水推舟的帮人家做了宣传。
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少公众号会借转发活动骗关注,甚至骗钱、骗个人资料,碰到类似活动,切勿贪小便宜吃大亏。真的想要杯子,还是要到官网购买正品,这样才有质量保障。
综上,蝌蚪君认为这个55°杯生产的初衷是好的,符合市场预期,只不过在大家的跟风潮”和某些不良商贩的利欲熏心下成为了骗局”。互联网信 息时代,信息传递的快速使得这个魔术杯”的的确确火了一把,也确确实实的让它被质疑了一次。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面对某些盛行的爆款”,大家一定要理 性消费,衡量自己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再下单,不要被五颜六色的宣传信息迷惑了双眼,不要在各种优惠策略的轰炸下丢掉了判断力。顺便吐槽一下,即便能超强变 温,拿着600g的杯子再装上水使劲摇动1分钟对臂力也是个挑战呀!不是谁都能行的!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