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 繁体文字浏览 获取学校资讯请访问大学论坛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大师如何读人家的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omr゛心渃相 发表于 2016-11-1 14:2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文学大师会看书吗?成为文学大师还会看别人的书吗?肯定会看。那幺,他们怎样看人家的书?下面盘点几位文学大师的读书经。




  钱钟书:读书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钱钟书好读书,不仅读,还做笔记。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图书馆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钱钟书的笔记跟随他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巳是字迹模糊,纸张破损。但是不管在何处,他一生始终保持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找出他的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钱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部是手抄。第二类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本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以检查“老先生”的笔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第三类是“日札”——钱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


  秦牧:“牛嚼”与“鲸吞”


  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什幺叫“牛嚼”呢?他说:“老牛白天吃草之后,到深夜十一二点,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吞咽下去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该这样反复多次,嚼得极细再吞下。有的书,刚开始先大体吞下去,然后分段细细研读体味。这样,再难消化的东西也容易消化了。”这就是“牛嚼”式的精读。


  那什幺叫“鲸吞”呢?他说,鲸类中的庞然大物——须鲸,游动时俨然一座漂浮的小岛。但它却是以海里的小鱼小吓为主食的。这些小玩艺儿怎幺能填满它的巨胃呢?原来,须鲸游起来一直张着大口,小鱼小虾随着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齿缝中哗哗漏掉,而大量的小鱼小虾被筛留下来。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就进入到鲸的胃袋了。人们泛读也应该学习鲸的吃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单靠精致的点心和维生素丸来养生,是肯定健壮不起来的。


  孙犁:文章三不读


  孙犁认为读书兼收并蓄,对丰富写作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孙犁在保定同口镇教书。那时,孙犁特爱读鲁迅的着作,常把文章中间的警句片断,抄写下来,贴在室内墙壁上。教课之余,就站在这些纸条下面,念熟再换上新的。他曾经写过一段文字回忆当时的读书生活:“小镇危楼,夜晚校内寂无一人。荧荧灯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条箱。余据一破桌,摊书苦读,每至深夜,精神振奋,若有可为。”


  孙犁读书是非常讲究的。孙犁说:“今之文章、文章多矣,余择善而从。亦有三不读。”孙犁的三不读是:一是言不在实者不读。例如昨天还在为了某种目的,极力在历史的垃圾中,去搜求、暴露“民族弱点”的人,今天又大言不惭地声称:要“弘扬”民族文化了。这样的文章、文集不读。二是常有理的不读。常有理的人最可怕,文章也最不可读。三是文学托儿们的文章不可读。他们把不正确的说成正确的,把没有个性的说成是有个性的,把没有影响的说成是有影响的,把赔钱的说成是脱销的……这种人的文章最没有价值,尤其不可读。


  孙犁在晚年出版的《书衣文录》里,收入了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书箴》:“淡泊晚年 ,无竟无争。抱残守阙,以安以宁。唯对于书,不能忘情。我之于书,爱护备至;污者净之,折者平之,阅前沐手,阅后安置,温公惜书,不过如斯。勿作书蠹,勿作书痴,勿拘泥之,勿尽信之。天道多变,有阴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风,物有聚散,时损时增。不以为累,是高水平。”《书箴》总结了孙犁一生惜书、读书的使人不能望其项背的大境界。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澳洲商家广告展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