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 繁体文字浏览 获取学校资讯请访问大学论坛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脾胃强好度夏 调理脾胃学学这六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成年回忆 发表于 2016-11-1 12: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炎炎夏日,暑热难耐,人们常会觉得不思饮食、浑身倦怠。从夏季气候特点上来看,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极易受到暑湿邪气的影响,从而导致食欲下降、倦怠乏力。所以夏天更应该重视调养脾胃,正所谓脾胃强,好度夏”。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以后,所有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摄入。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布全身,产生的糟粕由肠道排出。金元时代着名医家李东垣认识到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精微物质生化无源,则会出现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若脾胃运化失司,体内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停聚而生湿、生痰,则会出现腹胀、腹泻、水肿、咳嗽等。

  脾胃病为什幺常常在夏季多发?是因为脾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喜燥恶湿,因此容易为暑湿所伤。脾胃病有虚、实之分,在临床常见的证型中,脾胃湿热证、寒湿困脾证为实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胃阴虚证为虚证。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本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喜食油腻辛辣食物、过度饮酒所致。

  寒湿困脾证:表现为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住潮湿,气候阴雨;或由于过食生冷瓜果、喜食肥甘厚味所致。

  脾气虚证:表现为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胀甚、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困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本证多因饮食不节、太过劳累,或忧思日久、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脾阳虚证:表现为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进展;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药物;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胃阴虚证:表现为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本证多因热病后期,胃阴耗伤;或情志郁结,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过用温热辛燥药物所致。

  针对不同的症群,中医治疗的手段多采取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时因人制宜,且用药灵活多变,在保养脾胃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拔罐疗法: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证可选用膀胱经走罐,脾俞、胃俞、中脘穴留罐。

  艾灸治疗:隔姜灸中脘、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等穴,适用于脾气虚、脾阳虚人群;艾灸天枢、足三里、胃俞等穴,适用于寒湿困脾证人群。

  穴位按压:点按中脘、足三里,手掌轻揉神阙,适用于各证型人群。

  中药脐敷:①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磨粉后用水调成糊状敷脐;②寒湿困脾、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选用干姜、肉桂、豆蔻各等分,磨粉后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脐。

  中药足浴:①脾胃湿热证人群可用黄连、藿香各20克,六一散(滑石、甘草)30克;②寒湿困脾证人群可选用:紫苏、陈皮各20克,藿香30克;③脾气虚、脾阳虚证人群可用白术、干姜、茯苓各20克;④胃阴虚证人群可选用北沙参、玉竹、麦冬各20克。

  食疗:①绿豆粥:绿豆性寒味甘,有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的功效,适合脾胃湿热证人群;②陈皮粥:陈皮性味苦辛,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合寒湿困脾证人群;③益胃粥:取益胃汤之义,具有养阴益胃之功效,取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5克,先煎出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即成,适合胃阴虚证人群。▲(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 喻 斌)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澳洲商家广告展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