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 繁体文字浏览 获取学校资讯请访问大学论坛

OurAu - 澳洲华人社区 - ourau.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洲经济史之五:一战前后澳大利亚的经济(1901-193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johnkjx 发表于 2016-10-19 13:0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需要注册并登录,才能查看贴子完整内容和图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载自纳兰容若 网易 博客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的建立扫除了澳大利亚社会发展的两大障碍:国家的不统一和遭受英国的剥削与控制。
从此之后,澳大利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经济,确立国家的基本法律和基本政策,调整对外政策,自我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澳大利亚基本上完成了上述任务。
一、一战前夕澳大利亚经济
由于全国统一政府的建立,各州间关税壁垒彻底消除了,从而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这有利于国内资金的统一使用和国内资源的统一开发。此外,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了关税保护政策,加速了国内经济的薄弱环节加工工业的发展。
这样,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呈现出较大幅度上升的势头。
畜牧业 畜牧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支柱,它的状况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经济部门的命运。
其养羊业,到1910年,拥有羊只高达9688.6234万只,羊毛产量79839万磅。
其养牛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到1910年,有牛1174.5万头,从而澳大利亚成了世界牛肉、牛油主要生产国之一。
农业 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从1900-1901年度的881.4万英亩上升到1910-1911年度的1189万英亩,仅十年就扩大了308万多英亩。农业产值亦有大幅度增长,如1900年,农业产值为1230万英镑,1914年为2740万英镑,比1900年翻了一番还要多。
粮食产量,以小麦计,1902年已达3900万蒲式耳,1912年高达7200万蒲式耳,十年之内增长85%。
进入20世纪后,澳大利亚成了世界重要产麦国之一,小麦大批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采矿业 采矿业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另一重要支柱。在1901-1914年间,澳大利亚采矿业仍以采黄金为主,但由于其他矿业部门的发展,采金业在整个采矿业中的比率有所下降。1910年,黄金产值为1156万英镑,是年,澳大利亚整个矿业产值为2303万镑,黄金产值占矿业总产值的50%以上。这时矿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步多样化,银、铅、铜、锌、铁、煤及其他矿业产品相继投入市场,并有了相当的发展,如铁矿产值,1910年是1901年的11倍,1910年的锌产值为1900年的32.5倍。
加工业 由于澳大利亚缺乏主要重工业部门,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尤其没有精密机器制造业。
澳大利亚的加工业是以轻工业为主,主要限于食品加工业和其他初级产品工业,如羊毛洗涤业、制靴鞋业、肉类和水果罐头业、锯木业、制砖业、糖果业、面粉业、服装业,等等。但工业设备和技术十分落后,工厂规模亦小,并主要集中在悉尼、墨尔本、阿德雷德及其他州的首府。虽然如此,但工业产值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00-1901年度工业产值为6465.1万英镑,1913-1914年度上升为16398.4万英镑,提高了近1.5倍。
冶金业 澳大利亚的冶金工业虽然处于初创阶段,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07年产铁1.9万吨,钢6000吨,1910年分别为4万吨和8000吨,1914年产铁7.5万吨,产钢1.4万吨。钢铁工业的发展是澳大利亚经济振兴的重要标志。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亦有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大批农牧产品,如小麦、冷冻牛羊肉、羊毛出口增多。第二,黄金出口较19世纪末有较大增长,这是因为在西澳大利亚发现大金矿,澳大利亚因而又成了世界产金大国,同时铁、银、铜等产品开始有一定数量的出口。第三,由于进行工业化,引进的技术、设备日益增多;第四,进入20世纪后,澳大利亚大规模建造铁路,大量进口钢铁。1902年出口贸易额为1亿澳元,进口贸易额为7600万澳元。到1912年分别上升为1.5800亿澳元和1.2200亿澳元。这时澳大利亚是一个顺差国家。
交通运输业 在1901-1914年间,澳大利亚发展交通运输业仍以建筑铁路为主,从1902年到1912年共建筑了4000英里的铁路。从1912年开始修建横穿澳洲大陆的铁路,由奥古斯塔港至卡尔古利。1917年完成了这条长达1700余公里的铁路。
这样,澳大利亚东部和西部,从悉尼和布里斯班经墨尔本和阿得雷德直达西部地区重镇佩思,从而有机地联结了起来。这条铁路的修通对澳大利亚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为了开发北部地区还修筑了从达尔文港至伯德姆长达320公里铁路。
综上所述,这一历史时期的澳大利亚社会经济,仍残存有殖民地痕迹,所谓“殖民地痕迹”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对英国的依赖。工业资金、设备、技术都要靠英国提供。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因而在对外贸易上,出口农牧业产品和矿产品,而进口主要是加工业产品,从经济结构上看,农牧业和矿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而工业所占比重则很小。
以1912年计,国民生产总值为73300万澳元,而工业净产值仅为10830万澳元,占15%还弱,由此观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还仍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但它已展示了由农牧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前景。
二、一战时期的澳大利亚经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澳大利亚跟随宗主国英国加入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澳大利亚除了派兵跟随英军作战外,还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
澳大利亚的经济基础并不十分稳固,属于脆弱型,因为主要经济部门不是工业部门,而是畜牧业、农业和矿业,而这些部门的产品又主要依赖世界市场,它所需要的工业品也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在澳大利亚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大战打乱了世界市场旧有的格局,必然对澳大利亚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加之,澳大利亚的进出口贸易要通过以万英里计的漫长而又危险的道路,其运输船随时有被敌舰袭击的可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然而,澳大利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不仅使经济状况基本稳定,未发生严重问题,而且使农业、畜牧业和工业还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澳大利亚政府主要采取以下这些经济措施来大力发展经济:
第一,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在大战期间,无论联邦政府,或各州政府均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经济在大战的四年中间不仅没有停滞,相反却有了一定的发展。例如1913-1914年,澳生产总值为41210万英镑,到大战结束时,即1918-1919 年,生产总值上升为52850万英镑,在五年中增长了28%强。以农业产值论,由1913-1914年的2740万英镑上升到1918-1919年的3500万英镑,在五年内增长近28%。从小麦产量上看,1914-1915年为2500万蒲式耳,而1915-1916 年竟高达1.7亿蒲式耳,一年之内增产7倍。当时澳大利亚国内小麦耗用量仅为4000万蒲式耳,极需外销的高达1.3亿蒲式耳。再以畜牧业而言,1913-1914年产值为5340万英镑,到1917-1918年达10160万英镑,四年之内竟能增产90%以上。采矿业产值在1914-1918这四年中虽未有多大发展,大致在2000万英镑上下浮动,但澳大利亚冶金业却在这一时期有了相当的发展。
大战对澳大利亚制造业起了促进作用。
1914年以前,制造业只是有了初步的基础,英国工业品在澳大利亚市场独占鳌头。大战爆发后,正常的来源断绝,澳大利亚的民族工业从而迅速发展起来,到1919年,以前国内没有制造过而这时已制造的工业品达400种之多。还可从加工业产值大幅度上升看出来,1913-1914年为5550万英镑,到1917-1918年为6360万英镑。工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1917-1918 年已达17.4%。当然,澳大利亚的经济仍十分落后,仍是一个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程度很低。
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
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钢铁工业在大战期间发展尤为迅速,纽斯卡尔成了澳大利亚的钢铁基地。生铁产量,1913年全澳为4.7万吨,至1919年已升至33.2万吨。战前许多冶金工业部门掌握在德国人手中,休斯政府根据《戒严法》从德国公司手中收回冶金权利。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联邦政府设置全国小麦管理局,各州派专人负责发展小麦生产事务。
为促进小麦在英国销售,在伦敦设立了小麦销售委员会,该委员会工作由澳驻英高级专员主持,经常与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协商销售、运输和储存等问题,为储运小麦,还聘请英国船运业协会有关人员与小麦运输商组成小麦销售运输顾问委员会。
在整个大战期间,通过上述措施,澳大利亚往英国运送小麦高达4.47亿蒲式耳。
全国小麦管理局还通过联邦银行和其他银行获得必要的资金,以预先支付给农民使其有生产的资金,同时还组织银行与小麦生产场主签订贷款合同。联邦政府为了促进小麦生产还颁布了奖励种植小麦的条例和办法。
为了稳定和发展畜牧业,联邦政府设立了中央羊毛管理委员会,专门处理有关向英国出售羊毛一切事务,委员由牧羊场主、羊毛商人、羊毛厂家推举的代表组成,主席一职由政府派官员充任。羊毛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销售羊毛、评定等级、组织运输。羊毛和小麦的运销是关系到澳大利亚经济命脉,以至关系到澳大利亚国家命脉的大事,这两大问题的解决是澳大利亚在大战期间政治和经济稳定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第二,举借外债、发行公债、开辟税源和增加税收。到1918年6月30日,澳大利亚欠帝国政府的债务达4900万英镑,此外还欠帝国给澳军的给养费达4200万英镑,两项合计达9100万英镑。4200万英镑贷款系提供的现款与黄金,联邦政府利用其中的黄金作为发行澳大利亚纸币的准备金,因此,澳纸币信用极高,为稳定和抑制物价起了巨大作用。四年中,物价虽有波动,但不像其他交战国那样大。据统计,四年内,大部分商品上涨幅度在46%左右,只有医药品、建筑材料、煤、钢铁、棉织品上涨幅度超过一倍至两倍。此外,联邦政府还举借了大批国债,即发行公债券,先后共发行7次,总额达19408万英镑。
联邦政府为了增加税收开辟了新税源,如增收遗产税、所得税、战时利得税等,此外还提高了税率,如提高了土地税率、出口税率、娱乐捐税率等,因而国家税收在四年中成倍地增长。1914年全澳税收仅为64万英镑,1915年上升为380万英镑,1918年又上升至2120万英镑,1918年比1914年要高32倍多。
第三,联邦政府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控制经济。
联邦政府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控制经济,使经济发展符合战时之急需,其具体做法如下:
(1)1916年1月,联邦政府为使资金确实用于战争和生产便颁布了《投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在四年内投资于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其他经济部门的资金达9430万英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管制物价。大战期间,影响政治和经济稳定与发展的是物价波动幅度的大小,因此,联邦政府在战争期间十分重视物价动向,为了抑制批发和零售商品价格的暴涨,特地成立了一个以前总理迪金为首的皇家调查委员会,调查和研究物价问题。1916年3月又成立了全澳物价调节局,首先将面粉及面粉制品规定全国统一价格,后又将一切日用品规定详细价格。为了使物价真正达到稳定,还严格限制水陆交通运费的提高。同时各州政府又建立物价评定局,派专员主持工作。由于采取上述措施,在四年大战期间,医药品上涨率为209%,建筑材料为144%,煤铁为119%,棉织品为131%,其余商品上涨率大致在21-47%间。这样的上涨幅度就是在和平时期也不是最高的。澳大利亚的战时物价管制发挥了重要作用。(3)国家控制重要物资。那时澳大利亚的主要物资是羊毛、小麦和矿产品,而这些物资的销售基本上由国家控制,为此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如羊毛管理委员会、小麦管理局、锌铜产品管理委员会、五金交易所。此外,国家还对诸如肉制品、皮革等产品予以统制。(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由于国家控制了重要物资羊毛和小麦,而这两项物资又主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因此政府就可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为了解决进出口贸易的运输问题,联邦政府努力增强交通运输能力,1917年2月建立航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国内外运输业。1916年7月,休斯总理亲自向英国定购15艘运输船。此外还大力发展本国造船工业。澳大利亚是一个外向经济型国家,运输问题的解决,有力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四,对劳工采取高压与仲裁并举的方针。为稳定政局和解决劳资纠纷,政府采取了高压政策,首先建立自由工人服务社,雇佣志愿工、“忠诚工”来担任运输工作,以破坏罢工;其次,根据《戒严法》劳资法庭撤销有关工会注册的法令;再次,惩罚工人积极分子;最后设立工资调整局,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用这些高压与仲裁并举的方针缓和了劳资纠纷,稳定了国内局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一战后澳大利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便全力进行经济恢复工作,在恢复的基础上谋求发展。
战后整个澳大利亚恢复经济工作亦进展顺利,如1918-1919年,国民收入总值为3.58亿英镑,到1928-1929年上升为7.68亿英镑。与此同时,国民按人口平均收入也有所提高,从1918-1919年度的86英镑上升至1928-1929年度的121英镑。
再以畜牧业产值言,1918-1919年为10160万英镑,1927-1928年为1.12亿英镑,也有相当幅度的增长。
农业总产值也有所增长,1918-1919年为5900万英镑,而1928-1929年为8950万英镑。
为了解决战时遗留下来的财政危机,联邦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以摆脱困境。
第一,1924年颁布《银行法案》。法案明确规定联邦银行为国家的中央银行,统一对外汇兑政策。第二,鼓励农牧业生产,奖励各种产品出口,采取各种办法开辟国外贸易,以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这两项政策不仅促进了外汇收入的增长,而且招来更多的英国信贷,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增强了经济实力,从而推动了战后经济恢复工作。
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对澳大利亚的影响
由于澳大利亚的母国英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对外贸易却遭到了沉重打击,减少了50%以上,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英国为摆脱危机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两项措施对澳有重大影响。第一项是“节约”政策;第二项是放弃推行近一个世纪的“自由贸易”政策,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因为澳大利亚在军事上依靠英国的海军保护,在经济上更要依靠英国,市场、资本和技术几乎90%要依靠英国提供,甚至劳动力的来源也在颇大程度上依靠英国的移民。
澳大利亚这时仍是一个农牧业和矿业为经济主体的国家,而其主要农牧产品和矿产品主要外销国际市场,因此它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出口上述产品数量锐减,从而造成对外贸易逆差过大。1929年头几个月,羊毛和小麦价格猛跌,澳大利亚出口总值几乎下跌了50%,接着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长期疲软。澳大利亚国民经济总值受到剧烈影响,由1929-1930年的72050万英镑,下降到1931-1932年度的55340万英镑,下降了23%左右。这样从1930年下半年起,澳大利亚开始了经济萧条,1931年则出现了经济危机。澳大利亚危机的特点是,因为农牧矿产品出口滞销而发生出口贸易危机,导致财政收入锐减而发生财政危机。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执政的工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模拟英国采取了“节约”政策,其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
由于推行战后恢复目标,大量吸引外资,主要是英资,因而外债迅速增长,仅在危机前十年(1919-1929年)就增加了22500万英镑。经济危机发生后,出现外贸逆差,这不仅没有减缓外债增长速度,相反加速了外债的增长,更严重的是因出口滞销而又造成失业人数的猛增。为了偿还外债利息、减少失业、解决财政困难,便提出了“节约”的口号。所谓“节约”政策,就是压缩行政开支和降低工资。其次是扩大出口和提高关税率。在扩大出口方面,澳大利亚政府同加拿大、爱尔兰一起积极促进了帝国会议于1932年在渥太华的召开。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英国放弃自由贸易,采取保护关税政策和帝国内部实行关税优惠制。所谓“优惠制”,就是英国同自治领以及自治领彼此间征收比其他国家较低的关税。这项协定尤其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摆脱经济危机起了积极作用,因为澳新两国的进出口产品90%以上是同英国进行的,而英国对非英帝国成员的国家采取高额关税政策,无疑扩大了澳新两国产品在英国的市场。根据渥太华协定,英澳两国就签订了大批小麦、羊毛及其他物资的购销协定。
在1932-1933 年间,澳大利亚基本上摆脱了经济危机,经济逐步趋于繁荣,表现为出口价格上升、工业复兴、财政收入增多而日趋收支平衡。1934年,国家预算和决算都出现了盈余。澳大利亚是从大危机中第一个摆脱出来的西方国家。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天下皆知网站上看到的,谢谢!

澳洲商家广告展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